广播爱好者基地社区天南海北 → [社区·转贴]北京庙会靠什么吸引人?期待在传承文化上出新意
查看完整版本:[社区·转贴]北京庙会靠什么吸引人?期待在传承文化上出新意
2/24/2008 2:02:11 PM

八百年,庙会对北京人的影响极为深远。在北京人的心目中,逛庙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。

从古代文献上,我们可以得知,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。这就是《考工记》上所说的“匠人建国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。祖即宗庙,社即社稷,市乃交易的地方,交易之地与宗庙、社稷已经有了联系。六朝以后,佛教寺院,道教宫观日渐增多,于是附于佛寺、道观的庙会也逐渐兴盛起来。

据《北京庙会》记载,北京地区的庙会源于辽代,发展于元末明初,兴盛于明清两代。后因战火,衰败于抗日战争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。

老北京的庙会名目繁多,仅以清末民初为例:每月逢九、十、一、二是隆福寺,逢三是土地庙,逢五、六是白塔寺,逢七、八是护国寺。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,初二的财神庙,十六、十八的白云观,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,几乎天天有庙会。

北京的春节庙会人气很旺

早年间的庙会确实是老百姓购货的市场,锅盆碗箸,日用百货,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。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,只要结实、便宜。老北京“过日子”的家庭主妇们都愿意到庙市上去买东西。辛亥革命以后,北京陆续修建开设了新式商场。商场里不但货物齐全,还有曲艺厅、咖啡馆、餐馆、台球房等设施。人们觉得买东西去商场比庙会更方便,逛庙会购物的人大大减少,再有种种原因,庙会逐渐衰落。

直至1985年春节,地坛公园举办了当代首次文化庙会活动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,为了传承民族文化,发展民族经济,北京地区恢复了春节庙会活动,如龙潭庙会、大观园庙会、圆明园春节游园会、莲花池庙会、颐和园苏州街宫市、白云观、东岳庙、潭柘寺、厂甸、妙峰山等纷纷得以复苏。活动均在春节前后举行。庙会上有风味小吃,民间花会,技艺表演等等。小吃中很多都是断档多年的北京风味食品,如扒糕、煎焖子、八宝茶汤等等。民间花会有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小车会、旱船等,技艺中有耍中幡、拉洋片、双簧等等。真是丰富多彩,令人眼花缭乱,大开眼界。大钟寺庙会还恢复了“打金钱眼”的习俗,春节庙会人气越来越旺。

市民抱怨有的庙会像展销会

如今生活富裕,物资丰富,北京人过年逛庙会图的就是休闲娱乐,而现在有的庙会还热衷于摆摊卖货,庙会成了小商品展销会,难怪从庙会出来的市民会有不满。“大过年的喜庆日子,庙会门口的商贩为了推销商品竟打着甩卖‘血本无归’的招牌,太扫兴了。”许小姐抱怨道。

去年大年初一和初二两天,笔者分别在红楼、白云观、地坛、厂甸等京城有名的庙会逛了一圈。几家庙会放眼望去人头攒动。茶汤李、爆肚张,各色老字号从街头摆到街尾。

“进去先吃羊肉串、然后是爆肚、炒年糕,还有杏仁茶汤。”家住新街口的马先生说他最爱逛厂甸庙会,小时候逛庙会就有这些小吃,几十年了北京庙会的吃食还是“老三样”。

初一下午在白云观门口,为了讨个好彩头,摸石猴的人们排了300多米的队。就在大家排队进场时,小贩们拿着拼图、玩具、紫砂壶迎了上去。“去年我买的就是这壶,回家沏茶把儿掉了。”刘先生说。几乎在所有庙会里,除了小吃就是这些小玩意儿。此外,庙会的环境卫生也有待改善“食品在露天销售,烹调食品的摊点没有上下水,怎么能够合格?”游客曹女士说。

 期待庙会在传承文化上出新意
  现在的北京人对庙会会有怎样的期待?这个问题还真值得有关方面细琢磨。

  一位市民说:“去了厂甸、大观园、龙潭湖等庙会,想看看踩高翘,跑旱船……如果没有那些老玩意儿,庙会如果像个大卖场,就没意思了!”当然,现在的庙会已有很多游艺活动,比如骑马啊,套圈啊,打钱眼啊,投篮啊之类的,还引进了很多现代化的玩意儿,但我觉得都没有传统的文化色彩强的老东西有吸引力。

总之,庙会是很多北京人在春节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,都对它很依恋,又都觉得现在它还不够完美。

Powered by BBSdiy V2.0 ACCESS © 1998-2024
Processed in 0.06 second(s)